-
【山东招商】山东多市发力装配式建筑 政策引领绿色建造新浪潮
在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山东省通过政策驱动和招商引资双向发力,加速装配式建筑产业布局。近期,青岛、济宁等16个设区市及单县、蓬莱市等县级示范城市密集出台专项政策,从土地出让、项目审批等环节强化装配式建筑应用。统计显示,山东省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已突破1400万平方米,部分城市提前完成年度目标,标志着该省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快车道。 一、政策体系全面覆盖16市协同推进 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最新动态显示,全省16个设区市均以政府名义发布装配式建筑专项政策,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济南市明确要求土地出让环节装配式建筑占比不低于40%,青岛、烟台等地将装配式指标纳入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作为工程许可的前置条件。县级层面,单县、蓬莱市等新兴示范区同步跟进,通过财政补贴、容积率奖励等举措吸引企业投资。政策框架的完善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阶段性成果显著两项指标超额完成 截至2023年9月,山东省装配式民用建筑建设呈现加速态势。数据显示,全省新开工面积达1402.91万平方米,完成年度计划的70.1%;在建规模2349.49万平方米中,聊城、济南两市已提前达成全年目标。值得注意的是,省级示范工程进展顺利,66个在建项目中已有9个竣工交付,43个处于主体施工阶段。这种梯度推进模式,既验证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也为后续项目积累了经验。 三、技术创新与产业配套同步升级 在政策推动下,山东省重点培育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和产学研平台。潍坊、临沂等地建成多个自动化PC构件生产线,年产能可满足800万平方米建筑需求。同时,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区试点应用EPC总承包模式,实现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管理。行业分析指出,标准化构件应用使施工效率提升30%以上,建筑垃圾产生量减少60%,契合"双碳"目标要求。 四、质量监管与市场培育双轨并行 为确保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山东省建立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淄博、德州等地推行构件身份识别码制度,实现从工厂到工地的全链条监管。市场培育方面,威海、日照等沿海城市开展装配式装修试点,推动产业链向消费端延伸。专家表示,这种"硬标准+软服务"的组合拳,有效解决了早期市场接受度不足的问题,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前,山东省正以装配式建筑为抓手,推动建筑业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和技术体系日趋成熟,该省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全国领先的绿色建筑产业集群。
2025-07-25
-
【山东招商】山东省17个国家级PPP项目获中央财政奖励 助力公共服务升级
在深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背景下,山东省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公共服务领域高质量发展。近日,山东省17个国家级PPP项目获得中央财政9360万元奖励资金,覆盖养老、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等13个领域,为项目规范实施和加速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一、奖励资金重点支持新建与存量项目优化 此次获奖励的17个项目中,16个新建示范项目获得91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项目前期筹备、建设推进及运营规范;1个存量转化项目获260万元,重点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山东省通过差异化分配机制,确保资金精准投向关键环节。 二、示范项目覆盖全省16市落地率领先全国 目前,山东省共有51个国家示范项目,总投资规模达885.3亿元,涉及16个地市。其中42个项目已进入执行阶段,落地率82.4%,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4个百分点。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城市群在市政工程和交通运输领域表现突出,形成“区域联动、梯次推进”的发展格局。 三、多领域协同推进形成可复制经验 在养老领域,潍坊市某医养结合项目通过PPP模式整合医疗资源,建成后新增养老床位超千张;在教育方面,临沂市某职业教育园区引入社会资本,缩短建设周期30%。这些项目通过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机制,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模板。 四、政策引导规范发展激发市场活力 近年来,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多部门出台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细则,明确绩效评价标准。此次中央奖励资金将优先用于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强化项目透明度。数据显示,山东省PPP项目民营资本参与率达63%,高于东部省份平均水平。 下一步,山东省将结合“十四五”规划要求,重点推动生态环保、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PPP合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2025-07-25
-
【山东招商】临港区景耀玻璃集团入选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息库
在山东省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与招商引资工作的背景下,临港区景耀玻璃集团凭借技术优势成功入选山东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息库。此次入库将为企业提供政策扶持与资源对接平台,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 一、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息库的遴选意义 山东省科技厅于2016年发布的第三批入库企业名单中,共有666家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公示,涵盖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重点领域。该信息库旨在通过动态化管理机制,为企业提供科技计划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倾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临港区景耀玻璃集团以绿色环保技术为核心竞争力,成为区域创新标杆。 二、企业技术优势与研发成果 景耀玻璃集团长期专注于承压玻璃轻量瓶技术的研发,其专利技术显著降低能耗与材料成本,符合国家低碳发展战略。企业建设的玻璃容器工程实验室通过市级认定,标志着研发体系获得官方认可。近年来,该实验室在轻量化、高强度玻璃容器领域取得多项突破,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区域政策对创新生态的支撑 临港区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协同机制。一方面整合社会资源为创新主体提供专业服务,另一方面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例如对入库企业给予研发补贴、优先推荐参与省级科技项目等。此类举措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创新试错成本。 四、未来发展规划与行业影响 根据规划,临港区将持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重点培育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景耀玻璃集团作为产业链关键环节,其技术扩散效应有望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行业分析显示,轻量化玻璃技术在未来五年内将重塑包装行业标准,减少约15%的物流碳排放。 此次入库既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体现,也反映了山东省以科技赋能实体经济的战略导向。临港区通过精准施策,正逐步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25
-
【德州招商】德州企业创新引领绿色发展 节能领域斩获省级殊荣
在山东省深入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德州市通过招商引资培育的科技型企业持续发力,以创新成果助力节能减排。近期公布的省级节能奖项中,当地1家单位和4项技术成果脱颖而出,展现了德州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产业优势。 一、核心企业突破关键技术获高规格认可 德州贝莱特空调有限公司研发的《水冷降膜式冷水机组》被评定为重大节能成果,成为当年全省仅有的5项获此殊荣的技术之一。该技术通过优化热交换效率,较传统设备节能30%以上,已在大型公共建筑和工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作为德州市暖通空调产业链的骨干企业,其创新实践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样本。 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示范节能管理 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凭借系统性节能改造和清洁能源应用,获评省级节能先进单位。该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现生产全流程能耗优化,年减少标准煤消耗超万吨。其经验为重型机械行业探索出"智改数转"与节能降耗协同推进的发展路径。 三、三项特色技术展现多元化创新 索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阳极焙烧技术通过余热回收系统,使单位产品能耗下降18%;禹城福润德木业研发的负氧离子人造板,兼具健康环保与材料循环利用特性;平原新东明树脂的废液废气处理装置实现污染物资源化利用。这三项技术均入选优秀节能成果,反映出德州在不同产业领域的技术突破。 四、政策驱动构建绿色发展生态 山东省设立节能奖以来,德州市已累计有23个项目获奖。当地通过建立绿色制造培育库、实施技改专项扶持等措施,推动企业开展节能研发。此次获奖项目涉及空调制造、重型装备、新材料等多个产业,标志着德州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 此次评选结果公布后,德州市相关部门表示将持续优化创新环境,重点支持节能技术成果转化,为全省"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更多力量。获奖企业也计划将资金投入后续研发,进一步扩大技术应用场景。
2025-07-25
-
【德州招商】德州17个优质项目获省级金融重点推介
在山东省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德州市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近日召开的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推介会上,德州市华鲁恒升绿色化工新材料、凯盛浩丰智慧农业等17个重点项目被列为省级优选项目,总投资规模达392亿元,覆盖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这一举措标志着德州市产业升级获得省级金融系统的实质性支持,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结构凸显产业转型方向 德州市此次入选的17个项目呈现出鲜明的“四新四化”特征。其中,华鲁恒升年产150万吨绿色化工新材料项目采用国际领先的碳捕集技术,实现传统化工向低碳化转型;德州凯盛浩丰智慧农业项目则融合物联网与无土栽培技术,打造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其他项目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重点突破精密轴承、智能机器人等关键技术;生物医药板块聚焦创新药研发和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这种多元化布局既延续了德州市传统产业优势,又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金融对接机制破解融资瓶颈 山东省发改委联合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建立动态推介机制,将德州市项目纳入省级银企对接平台。通过建立重点项目“白名单”,引导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其中绿色金融工具的应用成为亮点。据悉,部分项目已获得中长期低息贷款和债券融资支持,有效缓解了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建的资金压力。这种“政府搭台、金融赋能”的模式,显著提升了产融结合效率。 三、政策协同形成发展合力 自山东省启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来,德州市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一方面严格项目准入标准,组织专家对技术路线、市场前景进行多轮论证;另一方面配套出台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例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给予最高30%的固定资产投资补贴。这种政策组合拳确保了入库项目既符合省级规划要求,又具备市场化运作基础。 四、示范效应带动区域升级 德州市这批项目的实施预计将产生显著辐射效应。以智慧农业大棚项目为例,其推广可带动周边200公里范围内传统农业设施改造;绿色化工项目通过产业链延伸,有望形成超百亿规模的产业集群。相关测算表明,17个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创造逾万个技术岗位,推动德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 当前,德州市正以这批项目为抓手,加速构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格局。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该市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正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未来还将建立项目动态监测系统,确保金融资源精准滴灌到关键领域。
2025-07-25
-
【济南招商】济南人工智能产业领跑全省彰显创新实力
在山东省首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评选中,济南市以39个入选项目位居全省首位,凸显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综合竞争力。这一成果得益于济南市持续强化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生态,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引领构建产业发展高地 济南市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出台专项规划,提出建设“一城一谷多平台”的创新应用示范城市目标。通过制定《关于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核心技术攻关、场景开放、企业培育等路径,形成“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推进机制。政策支持下,济南市人工智能产业链覆盖基础层、技术层与应用层,规模以上企业超百家,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600亿元。 二、双轮驱动夯实项目优势 在本次试点项目中,济南市人工智能专项与融合类项目表现突出。技术研发方向聚焦智能芯片、机器学习等前沿领域,17个项目占全省同类型比重过半;融合应用方向涵盖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22个项目,凸显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成效。例如,济南高新区依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5G+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赋能装备制造企业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 三、生态培育激发创新活力 济南市通过“谋聚创引用优”六项举措完善产业生态: 1.编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明确“十四五”期间关键技术突破清单; 2.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集聚头部企业区域总部与独角兽企业; 3.组建省级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高校攻关多模态感知等核心技术; 4.实施“泉城学者”计划,引进高层次研发团队; 5.开放智慧交通、城市管理等公共场景供企业测试; 6.优化企业融资服务,设立10亿元专项基金支持成果转化。 四、区域协同强化辐射效应 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济南市发挥省会经济圈引领作用,联合青岛、烟台等城市共建人工智能产业走廊。通过共享算力基础设施、共建标准体系,形成“济南研发—周边制造”的协同模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中,济南市的人工智能治水、环保监测等项目已推广至沿黄9个城市。 五、未来布局锚定国家级标杆 济南市计划三年内新增50个重大应用场景,培育3-5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以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目标,重点突破智能机器人、量子计算等领域,力争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当前,超算中心、量子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已为产业提供算力与算法支撑,进一步巩固全省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地位。
2025-07-25
-
【泰安招商】泰安企业荣获中国数据中心创新大奖赋能区域数字化转型
在山东省泰安市近期公布的招商引资成果中,当地科技企业山东众志电子有限公司凭借在大数据领域的突破性创新,荣获国家级行业权威奖项,标志着泰安市在数字经济产业培育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此次获奖将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链竞争力,为传统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行业权威认可凸显技术实力 第九届中国优秀数据中心行业表彰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全国仅有三家企业获评"中国数据中心创新企业"称号。泰安市企业山东众志电子有限公司经过长达数月的多轮评审,包括方案评估、技术验证、专家答辩等环节,最终以综合评分前列的成绩脱颖而出。评审委员会特别指出,该企业在混合云架构优化、能效管理算法、智能运维系统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具有行业示范价值。 二、创新体系构建核心竞争力 企业研发的分布式存储解决方案成功将能耗效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其自主开发的数据中台已应用于金融、医疗等多个领域。在管理机制方面,首创的"研发-测试-商用"三级联动体系显著缩短了技术转化周期。据公开资料显示,相关技术已取得二十余项发明专利,并参与制定两项省级行业标准。 三、区域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泰安市近年来重点布局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通过建设专业园区、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等措施,已吸引超过五十家上下游企业集聚。当地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六所高校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年培养专业人才近千人。此次获奖企业的技术成果,已应用于本地智慧城市项目的交通管理、环境监测等系统。 四、数字化转型助力动能转换 以此次获奖为契机,泰安市计划进一步扩大数字经济产业规模,重点推进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改造。目前已有十二个传统工业企业启动数字化升级项目,预计年内将建成五个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相关部门表示,将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力争三年内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五个百分点。 该荣誉的获得不仅体现了个体企业的技术突破,更反映了区域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随着各项配套措施的深入推进,泰安市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潜力正逐步释放,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案例。
2025-07-25
-
【东营招商】东营史口镇精细化工产业引领动能转换新标杆
在山东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中,特色产业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抓手。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凭借精细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优势,成功入选山东省特色产业镇动能转换20强,成为当地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该镇通过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以生态化工园区为载体,培育出海科集团等领军企业,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特色产业驱动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 史口镇依托石油资源禀赋,将精细化工作为主导产业,构建起从原油加工到高端化工新材料的全产业链体系。生态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作为核心载体,通过集约化布局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园区内企业间形成上下游协同效应。这种产业生态模式不仅降低能耗与排放,更推动传统化工向绿色化、精细化方向升级。 二、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效应 园区内年产值超200亿元的4家骨干企业中,海科集团凭借技术创新成为行业标杆。该企业通过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将产业链延伸至新能源材料领域,其电解液溶剂市场份额居全球前列。神驰化工、万通集团等企业则聚焦特种油品和高端树脂,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这种"龙头+配套"的发展模式,使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达40%,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 三、循环经济模式破解环保难题 面对化工行业环保压力,史口镇创新推行"三废"资源化利用体系。园区企业通过共建管廊、污水集中处理等设施,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和废弃物闭环管理。公开数据显示,该区域近年来单位产值能耗下降幅度领先同行业,多项环保指标达到国家级绿色园区标准。这种发展模式为传统工业镇破解"谈化色变"困境提供了样本。 四、政策协同培育区域增长极 东营市将史口镇纳入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库,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当地政府通过建立产业基金、搭建产学研平台等措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在特色产业带动下,该镇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提升,形成产城融合的发展态势,其经验已被纳入山东省县域经济转型典型案例。 此次入选省级20强,标志着史口镇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未来该镇计划深化智慧园区建设,重点培育化工新材料、氢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贡献更多实践成果。
2025-07-25
-
沂蒙红色文旅项目跻身省级评审 助力区域招商引资新突破
在山东省招商引资的战略布局中,沂南县积极响应高端人才引进政策,于2017年成功推进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的申报工作。一个聚焦文化旅游创新的项目顺利进入省级评审答辩环节,这不仅为沂南县的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也体现了临沂市整体人才引进工作的成效。下一步,相关部门将深化跟踪服务,力争该项目入围最终名单,助推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一、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作为山东省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举措,自实施以来重点支持高精尖领域的人才项目。该工程面向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等方向,旨在通过高端领军人才的引领,加速区域创新驱动发展。2017年的评审工作强化了对项目可持续性与社会效益的评估标准,吸引了全省各地优秀申报主体参与,为县域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平台。沂南县作为临沂市的文化旅游示范点,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整合资源申报项目,展现出在招商引资中的主动作为。 二、沂南县申报的项目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集中于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内的一个乡园生态体验剧场建设。该项目以创新生态旅游模式为核心,通过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元素,打造沉浸式体验平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在2017年7月中旬的全省评审中,沂南县提交的材料经过层层筛选,成为临沂市推荐的代表性案例之一。该项目的顺利推进得益于沂南县政府对招商引资环境的优化,包括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增强了项目的可行性和吸引力。 三、在2017年7月中旬于济南举行的省级答辩过程中,沂南县项目团队作为临沂市入围单位之一,全面陈述了规划愿景和实施细节。答辩环节重点突出了项目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创新优势,整体展示赢得评审专家认可。答辩后,项目进入深入评估阶段,沂南县相关部门表示将强化协调机制,确保材料完善与后续沟通。这一阶段标志着项目在人才引进和招商引资链条中取得关键进展,未来有望带动沂南县文化旅游产业链的整体提升。 四、展望未来,沂南县将继续优化服务保障,针对该项目在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中的评选流程,提供全程跟踪支持。这包括加强与山东省人才办的对接,推动政策资源的精准匹配,确保项目从创新阶段迈向成果转化。长远来看,该项目的成功落地将促进沂南县招商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更多高端人才集聚,实现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它也为山东省文化产业创新树立了新标杆,体现了人才驱动战略在县域振兴中的示范作用。
2025-07-25
-
【山东招商】山东邮政一体化物流服务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山东省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分公司通过创新物流服务模式,推动快递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运输、仓储、配送等一体化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供应链效率,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也为邮政企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一、创新体制机制对接制造业需求 山东邮政针对制造业企业物流需求特点,打破传统管理模式,采用事业部制运作机制。以重汽集团合作为例,成立专门项目组并赋予充分自主权,形成“机制灵活、责权利统一”的运营体系。该项目已覆盖重汽集团近20家二级单位及600余家供应商,服务范围延伸至采购物流、入厂物流、售后物流等全链条环节。这种深度合作模式成为邮政服务制造业的标杆案例。 二、打造标杆项目形成示范效应 基于服务重汽的成功经验,山东邮政又将服务拓展至家电制造领域。为海尔集团提供的物流解决方案获得“服务最佳运营奖”等多项荣誉,其胶州备件运营中心被列为全国售后样板示范区。项目团队进一步将成熟模式复制到海信、澳柯玛等知名制造企业,形成跨行业、多领域的服务能力。这种可复制的服务模式验证了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的普适性价值。 三、构建全链条供应链服务体系 在与制造业深度合作过程中,山东邮政逐步构建起涵盖方案设计、器具研发、团队培养、信息管理的完整服务体系。特别是在专用器具研发方面,针对汽车零部件、家电产品等特殊货品开发专用包装解决方案。信息化建设方面实现全流程可视化管控,大幅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和服务精准度。 四、助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邮政的服务创新有力支持了山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整合全省邮政网络资源,形成覆盖城乡的物流配送体系,帮助制造企业打通“最后一公里”配送瓶颈。同时依托邮政跨境物流优势,助力山东制造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种深度融合模式为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 目前,山东邮政正将成熟的一体化物流服务模式向更多制造领域推广,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强化数字化技术应用,为山东省“十四五”制造业强省建设提供坚实的物流支撑。这种国有企业在产业赋能中的创新实践,展现了邮政网络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独特价值。
2025-07-2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